岩板有没有假的(不管“真”岩板,还是“假”岩板,有人买单才是好岩板)

浏览量: 1436 日期: 2022-02-10 18:16:17 作者: admin 来源:

最近有不少关于岩板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,其中不乏行业大佬们的真知灼见,以及岩板行业领袖的现身说法。争论较多的包括:究竟是“岩板瓷砖化”还是“瓷砖岩板化”,以及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,该如何定义岩板的产品标准。

据行业媒体统计,国内岩板生产线已经突破了139条,按每天10000平方米产能计算,年产能已经在3-4亿平方米了。对于这个数据的看法,我个人认为是比较保守了。实际上结合目前市面上的“岩板”产能及供需关系来看,产能和产量的数据是要远远大过于这个统计数据的。

这个数据的问题出在了对于岩板生产线的定义上,怎样的生产线才算岩板生产线?是以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为标准吗?是以烧成时间和日产能为标准吗?是以坯体颜色和加工性能为标准吗?当下的“岩板”市场产销行情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,两年前我们所认识的岩板已经不是今天所谈及的岩板。

一个新的产品品类,最终能够普及并被大多数消费者接受,一定是取决于产品的功能性和价格,尤其是岩板和瓷砖这样的耐耗品。

我比较认可大咖们说的“价格越低,岩板的替代性就越强”这个观点。同样道理,价格越低,岩板的使用空间就会越广泛。至于岩板的标准和性能怎样,那些都扛不过价格的杠杆,毕竟再好的东西也要用得起才行。

拿我们最熟悉的瓷砖来说,你看终端的消费者有多少会在意你产品的吸水率呢?有多少又会在意产品的强度和耐磨度呢?他们可能更在乎的是产品的花色和价格。至于加工性能,那得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和具体的加工标准来看,否则就是大器小用或小题大做了。

从现在家居终端的使用反馈来看,在装修领域讨论岩板真假的意义越来越不大。

比如以加工性能来说,最普通的瓷砖也都具备切割加工的性能,如果只是追求上墙和下地铺贴,坯体颜色和通体性以及抗深加工的性能就变得没多大意义,也没人在意你的背纹是平的还是凹凸的。至于表面的耐磨度、防污性能等指标,岩板所具备的要求瓷砖也都同样具备。

消费者反而会更加在意产品的花色和规格、品相、实际的应用效果等等,比如目前被越来越多家庭用户所接受的750×1500mm、900×1800mm、800×2600mm、1200×2400mm等规格产品,实际上它们究竟是岩板还是大板抑或瓷砖?也越来越难以说得清楚。

如果非要强调岩板有真假之分,那么一定是用来区别它的使用场景或使用领域的,而不是在于区别产品本身。

像是目前流通量比较大的家具领域和定制渠道,或是“革命”空间较大的饰面板领域以及泛家居及以外的跨界场景。岩板这个词不知是哪位先贤还是团体率先提出的,也可能是直接导入国外的概念,一般英文多称为Sintered Stone,字面意思是烧结的石头。

在岩板的概念还没盛行之前,瓷砖里的瓷质通体砖也有叫“某某岩”或叫做“板岩”或“岩板”的,意思都是表达瓷砖可以媲美石材的质感和性能,其实跟现在岩板炒作的概念是一样的道理。

只不过那时候瓷质通体砖大多强调媲美“岩石”一般坚硬的坯体、表里如一的通体效果而很少强调规格,因为以前规格无外乎600×600mm、600×1200mm或900×900mm等相对较小的尺寸,后来由于设备工艺和喷墨印刷技术的创新,瓷砖才突破了规格的局限,并且不断突破又大又薄的概念,这才开始有了“大板”或“岩板”的叫法。

至于多大才可以称之为板?陶瓷行业的某团体标准说是面积不能小于1.62平方米,一般规格在900×1800mm以上。于是具有瓷砖瓷质通体效果和大板规格的产品,理论上来说就属于Sintered Stone了。但是这样也有行不通的地方,因为目前很多小规格并且被公认为是岩板的产品,它的尺寸规格显然达不到所谓“板”的标准定义,但是谁又会质疑它不是岩板呢?

目前广东产区和外地一些产区的750×1500mm大板、600×1200mm中板等规格产量和销量暴增,这些产品不光拼的是规格大,更拼的是产量大和销量大,一条窑炉日产能两三万平方是稀松平常的事。这其中也有不乏做“岩板”的企业,所以开头说的日产能一万方上下、坯体要白到多少度、烧成要在70分钟以上等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,因为他们拼的就是流量,拼的是岩板这块市场混沌未开,至于别人称呼它是岩板还是大板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有人愿意为这些产品买单。

所以,虽然我们不能说岩板就是瓷砖,那对于潜心岩板领域实验开拓的人来说够不公平,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行业先锋,他们披荆斩棘试图跨界横生。但是你也不能说瓷砖不是岩板,因为对于能够满足岩板使用场景的瓷砖来说那就是岩板,只不过是使用的功能和应用场景不同罢了。

作者|石荣波 协进企业市场总监、资深陶瓷产品人 原标题:非“岩”即板,“大”行其道

(文章转载自陶瓷信息)